银发丹心映红巷,红色基因代代传。从15人的“老书记沙龙”到全国先进集体,从背讲解词的艰难到创新直播宣讲,从社区治理到代际传承,武汉市的“红巷爷爷”用银发丹心书写了新时代志愿服务的华章。
“红巷爷爷”:
一群银发志愿者的红色传承之路
在武汉市武昌区中华路街道都府堤社区,一条仅417米长的红巷,浓缩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的风云岁月。这里聚集了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毛泽东同志旧居、中共五大会议旧址等红色地标,每年吸引数十万游客。然而,真正让这条巷子“活”起来的,是一群平均年龄70岁、身穿红马甲的退休老党员——武汉市“红巷爷爷”志愿服务队。
红巷深处的银发力量:用小故事讲透大历史
2018年,15名退休的社区老书记、老党员自发成立“老书记沙龙”,以“老有所为”的初心组建了最初的“红巷爷爷”团队。
今年74岁的队长邓广东是团队的核心人物。从1976年起,邓广东就在红巷附近生活。作为一名老党员、老街坊,看到熙熙攘攘的游客,邓广东觉得,跟大家讲一讲这里的红色党史,是他的责任,也是义务。
“红巷爷爷”志愿服务队组建之初,充分发挥老党员理论宣讲优势,成立了“志愿服务宣讲队”,在红巷为八方游客和参学单位义务讲解红巷的故事。从最初的义务讲解到如今的品牌化服务,“红巷爷爷”克服年龄限制,创新宣讲形式,甚至通过直播、打油诗等方式让党史“活”起来。“我们不仅要讲历史,还要让历史走进人心。”邓广东说。
“红巷爷爷”的讲解从不拘泥于刻板的教科书式叙述。他们将毛泽东撰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旧居故事、中共五大会场的激烈争论,转化为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游客们常感叹:“听爷爷们讲党史,就像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
为了适应不同受众,“红巷爷爷”还开发了多种宣讲场景:在武昌“周周讲”讲堂,他们结合时事政策,用打油诗解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他们化身“邻里调解员”,用革命年代的团结精神化解矛盾;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他们与青少年互动,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们身临其境。
2021年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红巷爷爷”志愿服务队用“小故事”讲述“大道理”、用“百姓话”讲述“百年史”,深受参学单位和广大游客喜爱。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至今,“红巷爷爷”志愿服务队已为全国各地300余个参学单位,宣讲红巷里的党史186场次,受众30000余人。
为了讲好红巷革命历史以及毗邻的都府堤的历史故事,他们充分挖掘红巷及毗邻都府堤的“状元楼”“北城角”等院落的历史故事,撰写了3万余字讲解词,将零散的历史景点串联成生动的红色研学线路。邓广东回想“红巷爷爷”们初讲党史的情景时,自豪地说:“年岁都大了,三万多字的讲解词,起初背起来很困难,但越背越觉得有味道,越背越感到有力量,心中总是热乎乎的,不到一个月就全部拿下了,现在所有的故事都能脱口而出。”
社区治理的银发智慧:从“管得宽”到“管得好”
“红巷爷爷”不仅是红色文化的传播者,更是社区治理的“多面手”。他们遇事爱较真,平时管得宽,摸索出“串百家门、知百家事、解百家难”的工作模式;他们发挥各自特长,做好志愿服务,将红色精神转化为具体行动。
2018年,都府堤社区开始进行微改造,除了聘请专业规划设计团队外,社区也邀请“红巷爷爷”参与,希望他们结合实际,搜集居民意见,向社区及专业团队提建议,共同商议并监督执行微改造。十几位“红巷爷爷”被委以重任。
接到任务后,志愿服务队队员周诗华仿佛有用不完的劲,他天天拿着笔记本,挨家挨户敲门搜集意见。哪里的路面不平,哪里需要增添休闲桌椅,哪里的水管要更换,哪个地方还缺安全标识……在他看来,越是这种不起眼的小细节,越需留心注意。
自从当了这个“草根”规划师,周诗华就经常沿社区的犄角旮旯到处转悠。一次,周诗华在雨天巡逻,突然发现一栋居民楼的楼梯“见天”,雨水淋在台阶上湿滑不堪,居民上下楼稍不留神便会摔跤,而像这样的老建筑,社区还有多处。
“人可以在下雨天撑伞,楼房是否也可以撑起大伞?”周诗华赶紧喊来几位居民,大家越商量越明了,周诗华当即请规划师实地勘测。不久,这些敞开式建筑的顶部全部搭建起了牢固的雨棚,居民们雨天不敢上下楼梯的问题就此迎刃而解。
社区居民们遇到困难,喜欢向“红巷爷爷”们寻求帮助,这家堆放的东西堵塞楼道,那家的门口不能走管子,各种各样的问题只要反映到“红巷爷爷”那里,他们则会立即和社区联系、与施工方交涉,有条不紊地解决问题。持续两年多的社区“微改造”街坊们对效果很满意,大家说,从规划到落地直至完工,都有“红巷爷爷”的功劳。
在“红巷爷爷”团队中,每个队员都有自己擅长的服务。如喻铭建经常当交通文明劝导员,批评乱开车的年轻人,劝导乱穿马路的老街坊;周诗华每天都主动打扫院落楼道卫生,检查休闲长椅;杨本英则建立了一个社区微信群,教大家使用智能手机,让因搬家而分离的邻居能在网上联系;朱子扬擅长吹葫芦丝,他在闲暇之余会免费教孩子们吹奏,辅导孩子们学演奏;邓惠芳曾是老师,经常帮社区做调解工作,她讲起道理来,经常把夫妻、邻里、父子说得心服口服……
“我们曾是干部,群众信我们。说话有人听,做事有人跟。”邓广东的话道出了团队的公信力。在他们的带动下,社区里在职党员和自管党员组建了7支“共同缔造服务队”,形成“居民自转”的治理新格局。
红色基因的传承链条:从“红巷爷爷”到“红巷苗苗”
为推动红色精神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武昌区延伸拓展,打造“红巷爷爷”“红巷青马”“红巷苗苗”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完整链条。立足武昌高校联盟,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共建校外思政课基地,为高校学子提供党史研究、志愿服务、社区实践的平台。面向辖区中小学校,定期招募培训“小小讲解员”,种下红色种子。
2021年以来,先后开展“红巷爷爷与武汉大学新老党员同上一堂思政课”“红巷爷爷携手红巷苗苗讲党史”等活动,“老、青、幼”的梯次传承已形成机制化、常态化、富有活力的红色故事宣讲队伍,也成了学校与社区共同持续打造的思政品牌。
2025年2月,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率调研组来鄂调研,听取“红巷爷爷”“红巷苗苗”讲解员队伍建设、“五老”参与“大思政课”等情况介绍,对其表示充分肯定。
五年级学生姜妙言是“红巷苗苗”的一员。2024年暑假,她在邓广东的指导下讲解毛泽东旧居,学习如何用表情和手势传递历史情感。“我要从‘苗苗’讲到‘青马’,再成为‘红巷奶奶’!”她坚定地说。13岁的王兴泉更是以青少年身份参加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斩获“优秀志愿讲解员”称号,誓言“在红色志愿路上永远发光”。
这种传承不仅限于技能。志愿队队员肖永高带着儿子肖勇同台讲解,蔡方彦虽腿脚不便仍创作打油诗鼓劲,邓广东的孙女也成了“苗苗”预备队成员。红色精神,在一代代接力中生生不息。
银发志愿者的时代答卷:从社区小巷走向全国舞台
“红巷爷爷”志愿服务队除了每年为社区送演出、送服务外,还主动参与社区寒暑假托管班教学工作。他们利用“红巷之声”线上电台,播放原创情景剧《百年红巷代代传》、诵读“英雄夏明翰烈士在狱中写下三封红色家书”等,以数字技术赋能青少年教育,深受假期托管班孩子们的喜爱。老师们说:“收听收看‘红巷爷爷’讲党史故事是孩子们假期最喜爱的课目。”队长邓广东还亲自编排情景剧《红巷余晖》与队员们一起为孩子们演出,队员蔡方彦现场用打油诗为孩子讲述红巷故事,他们把发生在孩子们从小就熟悉的地方的革命故事讲得生动感人,让孩子们的历史自豪感油然而生。有的队员还发挥自身所长在暑期为孩子们义务教授葫芦丝、书法、诗朗诵等课程,为孩子们的素质教育贡献力量。
“红巷爷爷”的荣誉墙上已挂满“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武汉市楷模”等称号牌匾。但对他们而言,最大的认可始终来自群众。
2023年,一位临终老人紧握邓广东的手,托付后事;街坊们遇到难题时,总会第一时间拨打“红巷爷爷”的电话;游客们听完讲解后,自发写下感谢信……这些点滴,构成了团队最珍贵的勋章。
“荣誉是动力,更是压力。我们要让银发力量永不褪色。”邓广东的话,道出了“红巷爷爷”志愿服务队队员们的共同心声。
“红巷爷爷”的成功,离不开武汉市“银耀英雄城”行动的支撑。该市通过建立银发人才库,搭建“银龄芳华”志愿服务队等平台,引导离退休干部发挥余热。截至2024年7月,武汉市注册志愿者已达338.9万人,“红巷爷爷”正是这座英雄城市文明底色的缩影。
2024年12月,武汉市“红巷爷爷”志愿服务队凭借扎根基层、传播红色文化的突出贡献,获评“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成为武汉市志愿服务的闪亮名片。
他们的故事证明:红色基因从未褪色,志愿精神永不退休。正如那件永不褪色的红马甲,在红巷的石板路上,继续闪耀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光芒。
中组部老干部局微信公众号
“离退休干部工作”
湖北省委老干部局微信公众号
“湖北老干部”
湖北省委老干部局官方客户端
“湖北老干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