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毕生积蓄开办“爱心中转站”,开启了一场温暖村湾的爱心中转与传播。退休后,他以小小的“爱心中转站”输出着满满的人间大爱,他关爱“一老一小”,情牵“一枝一叶”,将爱播撒在乡村田野,书写着一名老党员、老干部的初心与使命。他就是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中国好人”“黄石楷模”张友才。
“中国好人”张友才:爱洒乡村,情暖乡邻

“我虽然76岁,但刚做了全面体检,‘三高’都没有。我干这些事比做什么事都轻松、愉快!”这位有着“大嗓门儿”的老人叫张友才,是湖北省黄石大冶市还地桥镇粮食公司(原粮管所)的一名退休干部。
“爱心中转站”里播撒爱
2008年,张友才从粮食部门退休,回到家乡还地桥镇马石村。在工作岗位上奋斗了一辈子的他,退休后也不愿意闲下来,2013年被村党员、群众代表推选为村党员群众服务联络点联络员。“我这个人闲不住,退休后就爱东走走西瞧瞧。”他和联络点的另一名同志一起,经常走访群众,上传下达,给群众解决了不少急难愁盼的问题。
在与群众的交往中,张友才发现,马石村是一个小村镇,老人比较多,却一直没有一个可以集中起来活动的地方。更有不少农村留守老人精神生活缺失、许多留守儿童无人照管,还有一些家庭困难的人需要帮助。怎样才能更好地关心关爱这些老人和儿童?张友才萌生了创办“爱心中转站”的念头,他要为农村老年人、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提供日间照料服务。
有了想法,张友才迫不及待地开始了他的实施计划。首先是场地问题怎么解决?他想到过去粮食部门改制的时候,有个马石村老粮店还空着。“粮店有一个将近200平方米的仓库,还有一栋两层楼职工宿舍,建筑面积有1200平方米,能利用起来就可以办‘爱心中转站’了。”张友才说。
当时,因为房屋产权涉及粮店老职工的权益。张友才东奔西走,与有关联的老职工取得联系,分别与他们签订了房屋转让、租赁协议。张友才说:“其实,当时最难的就是资金问题,这个粮站是上世纪60年代建立的,已经破败不堪了。我们开了个家庭会,我跟老伴商量,老伴说,做这个善事,她坚决支持我!儿子也说,为群众服务,坚决支持!”有了家人的支持,张友才更加有了底气。他拿出全部积蓄30余万元对老粮店进行了改造装修。
2013年7月18日,“爱心中转站”的牌匾挂到了马石村老粮店四合院的大门上。一个月后,爱心食堂、娱乐室、图书室、电视厅、谈心室、休息室等逐步建设起来,张友才几乎每天都来到站里服务。村民们不仅可以在这里休闲娱乐,还能吃上一顿丰盛的午餐。800余平方米的“爱心中转站”成为湾子里老人和孩子们最爱去的地方,用村民的话说,这里就是他们第二个温暖的家。夕阳西下,一抹淡淡的阳光柔和地洒下,老人们话着家常,孩子们在追逐嬉戏。孩子们都很喜欢张爷爷,“因为他平时对我们很好,有时候给我们讲故事,有时候和我们做游戏。”张友才感慨,村里每天有60多名老人来“爱心中转站”,看着大家每天在中转站开开心心的,他打心底里高兴。
与张友才同岁的村民肖金生回忆:2019年,他唯一的儿子因肝癌离世,留下了30多万元债务。2022年9月,他又查出肺癌,医疗费自费部分出了10多万元。面对接二连三的人生重创,肖金生曾一度陷入崩溃的边缘。“张友才知道我的事情后,多次到我家里了解情况,把我纳入帮扶对象,亲自跑民政部门,帮我申请了救助资金。他还经常给我送生活用品,打电话开导我、安慰我。”在张友才的帮助下,肖金生渐渐走出了困境,重拾生活的信心。他说,张友才也是一位老人,却如路上的明灯,为自己驱走了黑暗,让他在低谷中看见了希望。
“爱心中转站”让爱转起来
得到帮助的肖金生曾感慨道:“说起来很惭愧,张友才也是个老人,工资又不高,还来扶持我这个老人。我没有更大的能力回报社会,所以就打扫一下村里的公共卫生,有些老人需要帮助的,我也会像张友才一样,尽我所能去帮助他们。”
在张友才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像肖金生老人一样,成为“爱心中转站”的志愿者。现在,志愿者已扩展为24人,最年长的86岁,除了每天排班4人负责中转站的运行外,志愿者组成宣传宣讲、矛盾调解、关爱帮扶、文艺表演等4支小分队。张友才带着志愿者们组织各种活动,向周围7个村辐射服务。
随着“爱心中转站”的影响逐渐扩大,当地的企业也对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困难家庭、残障人士伸出了温暖之手。
在一次走访中,张友才发现马石村及附近几个村好多残疾人具备劳动力,但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无经济来源。为了解决残疾人生活困难的问题,他创建了残疾人日间工疗照料基地,自己骑着自行车四处寻找适合残疾人工作的项目。镇上一家编串珍珠首饰的公司闻听是“爱心中转站”的帮扶对象,很快就与张友才达成了协议,张友才将珠子、线这类原材料带回来,交给残疾人进行手工编串,销售所得全部作为工资分发,让行动、语言交流不便的残疾人在家里也能挣钱养活自己。
胡德艳退休前是板桥村党支部书记,受张友才事迹影响,他退休后也加入“爱心中转站”,成为一名志愿者。“我住在马石立街,‘爱心中转站’和张友才的事迹得到当地广大群众的高度赞扬,也感染了我。我也应该为这些需要帮助的人服务。”他们还经常带着年轻一些的志愿者上门帮村民干农活、挖菜园。
“爱心中转站”不仅成为农村老人精神的乐园,同时也成为村里的民事调解中心。哪个家庭有矛盾纠纷,他们就出现在哪里,通过爱心感召,将矛盾纠纷一一化解。2013年至今,“爱心中转站”共化解农村家庭矛盾纠纷1000余次。胡德艳和张友才一起,经常帮村里调解处理一些棘手的矛盾纠纷。“村里的矛盾调解工作主要是我和张书记来做,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村民间的矛盾调解好,让几方都满意,我很有成就感。怎样说话村民才能接受?我有点小小的经验。所以正好发挥余热用来处理这些事情。”
“爱心中转站”让爱永传续
虽然年迈,但张友才越干越起劲儿。2017年底,他又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向村民宣讲政策理论、好人好事,传承好家风好家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他的自行车成了移动的宣讲台,他经常骑着自行车在村子里转,哪里人多就在哪里停下来。以热点新闻、焦点话题作引子,吸引大家的注意力,然后结合自己的感悟开始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讲好人好事,为村民送上“精神食粮”。张友才说:“我一天可以宣讲8到10个湾,每到一个湾,只要有三五个人围过来的,我就开始宣讲。我嗓门比较大,我一宣讲,村民都来认真听,还鼓掌。”在张友才的努力下,村民们的心慢慢地凝聚在一起。近些年来,他骑着自行车到各湾宣讲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100余场次,受益群众5000余人次。
多年来,张友才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凡空巢老人一月一见面,一年一慰问;凡特困家庭一季一走访,半年一慰问。村子里一位八旬老人,因为儿女常年外出务工,只留老人孤身在家,张友才带着志愿者轮流排班为老人送饭,每周为老人打扫整理房子,有时还扶着老人去看村里的文艺演出,直至送走老人最后一程。
2020年,张友才的老伴因中风瘫痪在床,吃喝拉撒都需要精心照料。亲戚劝他放下中转站,好好照顾家里。村民心疼他,主动要帮他分担家里的负担。张友才拒绝了。他说:“现在我身体好,能干一天赚一天。等到有一天我实在干不动了,再停下。”他一边照料老伴,一边兼顾着中转站和志愿事业,一根脊梁撑起了内外两片天。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张友才坦言,毕竟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他也有干不动的一天。如何让“爱心中转站”永远转下去,他有着自己的思考。“我个人做的事是有限的,所以要发展我们的志愿者,一个发展几个,几个发展几十个,把‘爱心中转站’长期办下去。可喜的是,我儿子已经决定退休后回来接我的班啦!”
得知自己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殊荣,张友才平和地说:“我只是做了一点儿力所能及的事。”他的话如此朴实,却又如此令人震撼。一位平凡的老人,可以无私地向乡村田野播撒着大爱;一名坚定的老共产党员,无论在哪里,都是一面鲜红的旗帜!
中组部老干部局微信公众号
“离退休干部工作”
湖北省委老干部局微信公众号
“湖北老干部”
湖北省委老干部局官方客户端
“湖北老干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