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为霞满天映支点>先进典型
“道德模范”郑晓屏
来源: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25-10-21 浏览次数:1189

她是一位退休教师,却在花甲之年毅然踏上支教之路;她舍弃都市的安逸生活,独自奔赴 4000 公里之外的边疆;她用十年的坚守与奉献,为边疆地区的孩子们点亮知识的灯塔,播撒爱的种子。她就是湖北中医药大学退休教师郑晓屏,一位用无私大爱书写教育传奇的杰出楷模。

“道德模范”郑晓屏:十载边疆支教路 一片丹心育芳华

2012 年退休之后,湖北中医药大学的退休教师郑晓屏舍弃了武汉的都市生活,独自奔赴 4000 公里之外的新疆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成为当地年龄最大的支教志愿者。在支教的 10 年时间里,她创立了“边疆支教助学网络平台”,联合爱心人士发起“边疆内地民族汉族孩子手拉手”活动,将无私的爱播撒在边陲地区。她先后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湖北省道德模范”“湖北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武汉楷模”等荣誉称号。她的支教事迹被教育部评为“庆祝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教师好故事”。

初心萌芽,跨越千里赴边疆

2011年春节,郑晓屏在电视上偶然看到《皮里村孩子的上学路》。画面中,孩子们在崎岖山路上艰难前行,只为求知的眼神深深触动了她。“或许我能为那些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做点什么。”这个念头在她心中生根发芽。经过多番咨询,2012年8月,55岁的郑晓屏带着这份初心,独自前往新疆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支教,并主动提出:不领取工资,生活费用自行承担,只需要给她提供一个住处即可。

吉木乃县距哈萨克斯坦仅有数十公里,素有“中国风口”之称,一年中有近一半时间是冬季,8级大风天气在90天以上。到达吉木乃县的当晚,就遇上了大风天,郑晓屏整夜都无法入睡。然而,生活的困难才刚刚开始。郑晓屏的宿舍在堆满杂物的旧楼里,没有厨房,室内没有自来水,公用卫生间早上高峰期还有时间限制。远离了武汉舒适的书房,每晚她只能就着昏黄的灯光,在一张老旧的桌子上备课。

作为一名无偿支教老师,郑晓屏初到吉木乃县,也曾受到“来转转就走”的质疑。可她始终如当初承诺的那样,一待就是10年,没有拿过一分钱报酬。她的执着影响着当地许多年轻的特岗教师。自从郑晓屏来了之后,几乎没有人再提前离开。

“退休的老师从大城市来到新疆支教,而且一干就是多年,这对年轻老师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激励作用。”吉木乃县教育局领导这样评价郑晓屏。

真情付出,用爱浇灌边疆花

相比生活中的困难,教学中遇到的困难比想象中要多得多。初到吉木乃县,郑晓屏在县直小学担任语文老师。班上40多个学生,一大半是哈萨克族孩子,汉语基础薄弱,郑晓屏在教学中颇感吃力。她说:“做了20多年的学报编辑,自认教小学语文没问题,但走上讲台才知道,事情没那么简单。”

过去,郑晓屏在大学时教书语速快、重复少、板书少、口述过多等习惯很难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和想象力。第一次听写词语,全班没有一个学生合格,挫败感顿时涌上她的心头。为了教好课,她抽空去听年级组其他语文老师的课,还让丈夫从武汉寄来成套的教案资料,和远在国外的女儿打越洋电话时,也不忘探讨怎样上课才能让孩子们喜欢。通过不断摸索学习,郑晓屏的课趣味性增强了,学生们变得更积极主动,就连过去常不交作业的学生也变听话了。

2013年3月的一天,郑晓屏背着大包小包坐上前往吉木乃县的大巴车。包里装满了她自费为孩子们购买的各种学习资料。到达县城时已是第二天早上7点,天还未亮,公交车也未运行,她硬是拖着沉重的行李,步行了一个多小时才抵达学校。学生程泽阳得知此事后,在作文中写道:“郑老师提着一大堆东西在漫漫长路上,徒步走到宿舍。当我们听说这个消息,泪水在眼睛里打转。如果我们提早知道,一定会去接她,她就不用吃那么多苦了!”同事赵美化老师在工作笔记上记录道:“年初开学时,听说新疆孩子没见过桂花,郑老师特意从武汉带来了桂花糖,请学生家长帮忙做成桂花糖包子,班里所有学生和老师都尝到了桂花糖包子的美味。”

聊起和孩子相处的幸福往事,郑晓屏眼里满满都是爱,她兴奋地介绍,这届学生一大半都考上了大学,2020 年暑期她还特意提前返回新疆,向这些迈进象牙塔的学生们表示祝贺。没想到见面的30多位孩子都记得郑老师包的桂花糖包子。“人教版有篇课文叫《桂花雨》,北方的吉木乃没有桂花树,桂花的香味没闻过,桂花还可以做食品更不知道。我就电话告知我先生,让他做一大瓶桂花糖,然后包了50多个桂花糖包子,没想到他们印象如此深刻。”

郑晓屏认真钻研教学方法,不拘泥于课本,注重用讲故事、讨论演讲等方式,拓宽孩子们的视野,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孩子们只要有一点进步,她就会给予鼓励和肯定。她让孩子们每天坚持课外10分钟阅读,并送给他们魔方、彩色图画笔等作为奖励。四年级的阿依克丽木获得郑晓屏的奖励后,开心了许久。

后来,郑晓屏还担任过音乐课、朗读课、地方课等课程老师,努力做到在课堂上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每当郑晓屏从新疆返回武汉休假时,孩子们都会将她团团围住,“老师抱抱”“老师亲亲”的喊声此起彼伏。孩子们对她的依恋,让她心里暖暖的,孩子们的眼神,也让她内心割舍不下。十年来,郑晓屏送走了一批又一批毕业的学生,至今不少学生仍与她保持联系,从她那里总能得到安慰和继续前进的力量。

筹资助学,播撒民族团结种子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郑晓屏还经常资助班上家庭困难的学生。但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她便注册了“边疆支教助学网络平台”,并联系亲朋好友,为学校捐赠电脑、书籍、衣服等学习生活用品,与孩子们结成资助对子,累计捐助金额近10万元。从学校到邮政局,郑晓屏已经不记得跑了多少趟、取了多少件包裹。

每逢周末和休假,郑晓屏都会走访贫困生家庭,为受助学生送上善款,勉励他们努力学习,多年的来回奔走,她也和当地哈萨克族牧民结下了深厚情谊。

2015年9月,郑晓屏的工作地点由吉木乃县直小学换到了吉木乃县托普铁热克乡小学。而她带到“新家”的行李中,就有爱心人士捐赠的大量衣物和图书资料等。县教育局和学校得知这一情况后,专门为她准备了一间房存放这些物品,建立起了“爱心驿站”,累计为孩子们发放3000多件衣物和几百册图书。郑晓屏的举动感动了身边的人,也感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丈夫,在采访中郑晓屏多次提及丈夫的默默支持,更为暖心的是,丈夫李健在 2017 年退休后,也跟随她的脚步,来到新疆支教。

每次课间,孩子们都会围着她问各种问题。“郑老师,趵突泉您去过吗?”“能不能给我们看看照片呀?”……孩子们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与兴趣,一直让郑晓屏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为了让学生能够到大城市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她联系爱心人士共同发起设立“边疆内地民族汉族孩子手拉手项目基金”,每年在吉木乃县中小学选拔5名优秀学生及1—2名带队老师,资助他们到北京开展暑期游学活动。

2018年7月,郑晓屏专程赴北京接站,迎接她在祖国西北边陲的首批受资助学生。游学期间,5名哈萨克族学生入住到北京市有相近年龄学生的志愿者家中,与同龄孩子交流。学生们参观了以前只在课文里出现过的著名景点,非常开心激动。去年暑假,又一批受资助的30名学生和3名老师前往北京游学,在实践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觉得人一辈子要有多种生命体验。支教,对我来说就是拓展了生命的宽度。”十年的支教之路,郑晓屏用无私的大爱在边疆书写了教育的传奇。她的事迹被广泛报道,也让她荣获了“湖北省道德模范”“湖北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武汉楷模”等荣誉称号。她的支教故事还被教育部评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教师好故事”。面对这些荣誉,郑晓屏坦言:“我只是做了自己想做的事,从没想过让别人知晓。很感动,同时也很难为情。”她始终怀揣着一个简单而美好的愿望:“多年后,孩子们能记得有个老师从很远的地方来教过他们,很爱他们,我就满足了!”

郑晓屏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无私奉献,什么是师者大爱。她的故事,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到教育事业中,为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带去希望和未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