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为霞满天映支点>先进典型
“桥梁专家”周昌栋
来源: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25-10-21 浏览次数:1496

他是一位由普通养路工人成长起来的路桥专家,用一生的拼搏、智慧和创新,努力刷新着祖国公路桥梁建设的一个个新篇章;他那一个个平凡朴素的故事,如灵魂的手指,不断拨动着人们的心弦,让人感动,让人敬重!

“桥梁专家”周昌栋:一生一件事 ,五十载架桥跨江河

乌黑的头发,可亲的笑容,身形矫健,精神矍铄,这是周昌栋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这样一位温雅谦逊的老人,50年时间里,从千沟万壑的大山,到浩浩荡荡的长江,一直追寻并实现着心中的梦想。

要天堑变通途,让山里的老百姓“走”出来

1950年4月,周昌栋出生在湖北宜昌一个普通家庭。1969年念完初中后,他到了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榔坪公社(现榔坪镇青岭头村)当知青。在下乡途中,他和同伴遭遇大雪,徒步3天才到达目的地。“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条件太差了,因为交通不便,村里有一半人没去过集镇,到过县城的不超过10个。”周昌栋回忆,由于山高路陡,他们去5公里外的镇里买盐和煤油都要花大半天的时间。看到满山的核桃、板栗、梨子等山货烂在地里,周昌栋更是心痛不已,从那时起,他暗下决心:天堑变通途,要让山里的老百姓都能“走”出来。

周昌栋当知青半年后,榔坪公社兴修“榔八”(榔坪至八字岭)公路,他被派到工地,当了民工。这是周昌栋第一次接触到修公路。他对修路有热情,眼里有“活”,测量、放炮、搬运,不管领导安排不安排,他都抢着去做。1972年5月,宜昌地区公路总段招工,民工团(修路民工组织形式)推荐了周昌栋,随后,他来到了宜昌地区公路总段,成为一名养路工。当年10月,周昌栋进入湖北公路工程学校学习。在学校里,周昌栋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即使是周末也一直泡在图书馆里。除了学好指定教材,他还想尽一切办法研读有关公路桥梁方面的书籍,并把攒下的生活费全部用来买书。“我永远忘不了老师对我说的话:我国的桥梁建设必须要有自己的专家队伍。”周昌栋说。

两年后,周昌栋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回到了宜昌地区公路总段,跟着老技术员一头扎进山里,参加桥梁涵洞设计。从此,周昌栋与湖北的公路桥梁结下了半个世纪的缘份。

1976年9月,周昌栋设计了当年宜昌地区最大的石拱桥——宜昌市秭归县水田坝乡的变截面拱桥,跨径50米。桥不长,但周昌栋特别认真,“这是我独立设计的第一座桥,不能有任何一点闪失”。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周昌栋每天吃住在工地,晚上点着煤油灯看图纸。一年之后,石拱桥顺利建成通车。

随着经验越来越丰富,年轻的周昌栋成了队伍中的技术能手,但他并不满足,一有时间就继续读书、写论文。“我学历不高,总觉得知识储备不够。”

当时,国家有关部门计划培养一批公路桥梁建设方面的高级人才,集中送到重庆交通学院(现重庆交通大学)学习。周昌栋被工作单位推荐参加选拔。那时,周昌栋正在宜昌汉宜南线公路指挥部,负责宜古公路建设的技术工作。接到考试通知时,距考试只有不到1个月的时间了。为了不辜负期望,周昌栋白天工作,夜晚学习,每天都只睡三五个小时,最后以湖北省第二名的成绩进入了大学。

要独立自主,修一座中国最好的长江公路大桥

1986年9月,从重庆学成归来的周昌栋,任宜昌市公路总段设计室(现宜昌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主任,领导安排他负责设计普溪河大桥,之后,又令他担任大桥工程指挥长。

经过精密计算和思索,周昌栋提出了创新性的“双面直立式加筯土挡土墙方案”。这种方案的好处,不仅节省了大量耕地,在降低造价的同时还使景观更加美观。

1986年10月,普溪河大桥正式开工。这天,周昌栋带着铺盖卷儿,住进了工地工棚。当地老百姓见来了一个年轻人负责建大桥,直摇头。“大工程师都不一定能搞成,来个毛头小伙子怕是不行哟!”面对质疑,周昌栋反而更加坚定:“我一定要把大桥修好!”

一向温文尔雅的周昌栋在施工管理上,展现了他科学严谨的一面,工友们都说他“不近人情”。

两年之后,普溪河大桥通过了高荷载试验,大桥稳如泰山,周昌栋脸上,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然而,此时的周昌栋,体重却比两年前来工地时瘦了整整10公斤。

“高路堤双面直立式加筋土挡土墙”的成功,引起业内轰动,其科研成果,引起国内专家的重视。1991年,这座以砂砾石为填充的全国最高加筋土挡土墙工程,获得了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论文发表在交通行业最具权威的《公路》杂志上。

虽然有了这次成功经验,周昌栋却丝毫没有满足,他心底一直藏着一个梦想,那就是能亲自修建一座长江公路大桥。

1996年11月,宜昌长江公路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被国家批复。宜昌长江公路大桥是大跨径悬索桥,此前,中国人还没有在长江上完全独立建设过这类桥梁。上级把重任交给了周昌栋。周昌栋也为自己立下了一个目标:攻克大跨径悬索桥关键技术难题,推进和提升我国桥梁建设技术水平。

周昌栋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编制《宜昌长江公路大桥监理大纲》,制定了《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为大桥建设技术管理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流程和标准。之后,他组织协调联络交通部委托的6家设计单位,完成了宜昌长江公路大桥的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文件的审验工作。

在大桥开工前的半年时间里,周昌栋马不停蹄,夜以继日,他先后8次到北京,从立项到设计,从招标到办理施工许可,都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在审核技术文件中,周昌栋先后提出了30多项优化设计方案,共为工程节省建设资金4000多万元。

在周昌栋的率领下,宜昌长江公路大桥共诞生了20多项特大型悬索桥关键技术成果,周昌栋主持编制的《宜昌长江公路大桥工程专项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向全国发行,为国家制定特大跨度悬索桥质量检评标准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他提出的悬索桥主要金属构件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如全焊接钢箱梁、主索鞍、锚碇预应力锚固系统等,内容科学、详尽、切合实际,填补了部颁标准悬索桥主要金属构件检验评定空白,推动了我国特大型悬索桥设计、施工质量检验等技术进步。

2001年,宜昌长江公路大桥通车运营。2002年,周昌栋代表宜昌长江公路大桥指挥部,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国家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之后该桥又获得“詹天佑土木工程奖”。

交通部专家委员会主任、原交通部总工程师杨盛福说:“宜昌长江公路大桥,是我国第一座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己监理、自己监控、自己管理的特大跨径悬索桥,也是长江上质量最好的一座桥,它的成功建成和多项研究成果的发布,一举缩短了我国大跨度悬索桥与世界水平的差距。”

要不断创新,为交通强国奉献一生

周昌栋在业内,以技术创新名扬远近。他认为,修路架桥,目的是方便群众,所以,每个项目的设计,不仅要为国家长远建设考虑,节约造价成本,也要考虑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便利。为了达到实际效果,周昌栋更多的是在创新设计、创新施工上下功夫。对此也有人提到了风险意识。“新方案是有科学依据的,只要按科学方法建,风险是可以避免的。”周昌栋认为,“作为一个搞技术的,如果永远墨守成规,不创新,我们又怎么能进步呢?”1994年,周昌栋提出的沥青路面施工“覆盖封闲养生办法”不需要封路阻车,不仅施工进度比过去提高了4倍,且路面质量稳定性完好,裂隙明显减少,路面强度提高,每公里节省施工费用1.4万元。2005年1月,周昌栋提出的“两岸预制成拱,转体合龙”的方法运用在黄陵洞大桥合龙,一举攻克了高山峡谷深水建桥的难题,为湖北建桥工艺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2年10月,宜昌市决定修建宜昌至喜长江大桥,市委领导找到了已退休两年的周昌栋。为建设美丽家乡,周昌栋谢绝了外地企业的高薪聘请,再一次披挂上阵,担任至喜长江大桥总工程师。他一头扎进了工地,爬“猫道”、蹲泥坑、上高架、下隧洞……

周昌栋说,作为世界上第二座钢板结合梁悬索特大桥,这座桥的建设施工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这座桥要从西坝经过,西坝是个岛,都是沙石组成的,挖下去水是抽不干的,怎么办?当时就考验我们的智慧吧,我们提出采取‘地下连体防渗墙’的办法,做一个‘桶’,把长江的水围起来,隔断后在基坑里开挖,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最好的设备是抽槽机,当时国内很少,价格也贵,最后我们采取简易的方法完成了这项工作。”

周昌栋带领团队不断探索新方法、新设计、新工艺,自主研发多项创新技术,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在国内首次采用“锌铝合金镀层”技术,为钢丝穿上“防锈衣”;创造性提出“圆形连体防渗墙”施工方案,一举攻克了地质不稳、强透水层条件下建设锚碇的难题,并获得了“国家工法”,以及中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最高荣誉奖 “鲁班奖”;为了保护珍稀鱼类中华鲟,他不仅否决了在江心建桥墩的方案,还增加了多项环保措施。

年纪越大,周昌栋越拼。2017年3月,在宜昌至喜长江大桥通车一个多月后,周昌栋又来到了伍家岗长江大桥,担任技术总顾问。这是周昌栋参与建设的第三座长江大桥。这一次,周昌栋依然创新技术,他提出的“设置隧道锚”的方式减少开挖土石方30多万立方米,少用混凝土9万多立方米。创造性提出“大跨度悬索桥钢箱梁吊装焊接同步施工”新方法,不仅大大节省了工期,还提高了安全度,成为全国首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共形成技术创新12项,其中2项为国内外首创,节约建设资金1亿多元。伍家岗长江大桥再次荣获“鲁班奖”。

2024年,周昌栋带领项目技术团队用10个月时间,为运行了23年的夷陵长江大桥更换了全桥236根斜拉索,成为全国单索面混凝土加劲梁三塔斜拉桥全面换索首个成功案例。这在全国此类桥梁中开了先例。他们不仅圆满完成了任务,还取得了一系列珍贵的科技创新成果,为全国同类工程积累了重要技术经验。

周昌栋曾被评为全国科技先进个人、全国交通系统优秀科技工作者。他不仅是大家心中的“定海神针”,更是“风范师长”。他积极开展“传帮带”,把自己几十年的经验技术传授给年轻的工程师们。据不完全统计,经周昌栋培养的正高级工程师就有67名,副高级工程师近20人。退休后,周昌栋受聘于多所大专院校,担任客座教授和导师。2023年,他担任宜昌市城发集团桥梁工程技术总顾问,依托宜昌市委人才办、宜昌市委老干部局牵头成立的“周昌栋工作室”,开展项目攻关、校企合作、课题研究、人才培养等工作,带动培育了一支30余人的专业团队,并常年到大专院校、单位企业宣讲“工匠精神”。周昌栋说:“国家的桥梁建设还需要更多人才,培养人才比自己建桥更有意义。”

2024年12月30日,周昌栋作为受表彰代表,出席了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31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周昌栋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切接见。面对崇高荣誉,周昌栋谦虚地说:“感谢党和政府为我提供了这么好的‘舞台’,让我有机会发挥作用。作为一名桥梁工程师,我会继续运用自己的专长,把桥梁设计好、建设好,为交通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