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时,她是政策落地的“推手”;退休后,她是温暖人心的“纽带”。她从“弱势群体的守护者”到“银发志愿者”,用40多年的赤诚之心,谱写了一位民政人的大爱长歌。她,就是湖北省民政厅原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处处长,湖北省民政厅离退休干部党总支委员、离退休干部第二党支部书记邹冬琴。
“民政守望者”邹冬琴:退休不退色,银发亦青春

到今年,邹冬琴已入党40多年。她常说:“我这一辈子都献给了党!”在职时,她兢兢业业,夙夜在公,曾荣获首届湖北省“十佳女公仆”提名奖。2007年3月退休后,她坚持做“民政守望者”,始终用赤诚践行为民爱民宗旨。2024年12月,邹冬琴获得“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殊荣。
地震中的“逆行者”:退休后的第一通电话
2008年汶川地震的余波尚未平息,当大批四川灾区重伤员被转送至武汉的各大医院救治时,湖北团省委向广大青年人发出号召,动员社会力量,助力医院做好地震伤员护理工作。闻听号召,邹冬琴第一时间拨通了团省委的电话,她声音坚定:“我是邹冬琴,一名退休干部。卫校毕业,熟悉心理疏导,我申请加入志愿者队伍。”接电话的同志顾虑她年近六旬,她却坚持:“我能行!”
彼时的邹冬琴已退休在家,本可安享晚年,但她选择披上志愿者的红马甲,成为第一批护理伤员志愿者。邹冬琴被安排到武警总队医院,担任一个病区志愿者领队。除负责志愿者排班外,她还参加两班倒值班,不管夜班白班,一天连续 12 小时的护理工作量,从不因为自己年龄大一些而有丝毫犹豫。来这里的伤员,大部分是重度骨折,几乎不能下床。邹冬琴和其他青年志愿者一样,日夜守在伤员的床前,为他们端水喂药、打水送饭、擦身洗脚、端屎端尿,不怕脏不怕累,大大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和压力。有着多年民政工作经验的她,细致入微地与伤员们交流沟通。她为失去亲人的伤员擦泪,为小伤员买来好吃的东西进行安抚。近百天的陪护时间里,身边的同事亲友没有人知道她在做志愿者。直到一位熟悉她的省直单位负责人到病房慰问伤者,发现她正在值夜班,大家这才得知此事。至此,邹冬琴的感人事迹也受到了社会关注和群众赞许,并先后被中央电视台、湖北电视台等媒体报道。
邹冬琴是一个老“民政人”,虽已退休,但提起她,小区居民、社区工作人员对她赞不绝口。在大家眼里,她是热心快肠、勤劳朴实的好大姐,个子虽小,能量却大,时常背着一个陈旧的红布包忙前忙后,为小区的各种事务奔走。
小区加装电梯,她带领支委主动上门,积极与楼栋各住户协调。有一户业主一直不支持加装电梯,她始终不放弃,坚持与对方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方被她的真心打动,为了多数住户的利益,最终签署了协议。协议签订后,她主动办理加装电梯前的各种手续。
小区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她自发征集大家意见,提出加装休闲椅、路面硬化、绿化建设等合理化建议,并主动联系社区,对接相关事宜,协助清理施工现场。小区居民停车发生矛盾、因琐事引发邻里不和等等,她及时出面调解,使事情得到妥善处理。
一桩桩一件件看似不大,却关乎群众民生的事情,在别人可能是麻烦,邹冬琴却做得乐此不疲。她常说:“作为一名党员,为群众办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是本分。”
深耕民政事业的“民政人”:厚植为民情怀,践行为民初心
邹冬琴1970年参加工作,37年没有离开过民政系统。她工作作风扎实,业务能力强,不管是在教育岗位、卫生岗位还是管理岗位,都工作果敢、敢于创新,也善于工作。到湖北省民政厅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处工作后,面对处里人少事多任务重的情况,她带领同事一起,抓信息调研,完善数据统计,为全省孤老孤儿、社会福利、救助管理等等,提出了诸多可行建议,推动各项政策落实落地,造福了千千万万孤残老人和儿童。
邹冬琴曾提出,要让艾滋儿童能有正常儿童一样的童年!在她和同事们的推动下,全省在艾滋儿童的教育、生活、医疗各方面加大投入,加大关心关爱,使得大部分艾滋儿童的生活、学习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他们不再受到社会歧视,享受了和普通儿童一样的快乐童年。
邹冬琴任湖北省民政厅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处处长期间,正是民政部启动推广“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简称“明天计划”)活动的时候。2004年至2006年的3年间,湖北共为22.3万余名残疾儿童争取到了“明天计划”资助,实施了手术康复。值得一提的是,为听力残障儿童植入人工耳蜗这项手术计划,因为费用昂贵,在全国名额为数不多的情况下,他们为湖北争取到了10个手术指标。当受助孩子的家长感谢她的时候,当群众为她点赞的时候,她却谦虚地说:“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不能只停留在口号里。我们今天多努点力,就多一个孩子能有幸福的未来!”
在邹冬琴的推动下,湖北还率先试点“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探索让高龄老人“不离家不离亲人”的养老模式,这一模式后来在全国被作为典型案例推广。
现在尽管退休了,但邹冬琴始终忘不了自己身为“民政人”的宗旨,时时处处关心关爱身边的干部群众。
“我走了之后,有什么事情你就去找邹书记,她一定会帮你处理好的……”党支部一名老同志临终前,再三向老伴郑重交代。这位老同志身患癌症,老伴年事已高且行动不便,子女又不在身边。邹冬琴经常上门,关心照顾老两口。老同志去世那天,没有一点征兆,突然在客厅栽倒,老伴手足无措,第一时间想到了邹冬琴,立即给她打电话。她当即赶到老同志家中,“120”宣布老同志已经离世,见老同志的子女还未到,她细心为老同志整理仪容,随后又帮忙处理了老同志的身后事。老同志的家人紧紧握着她的手,含着眼泪连声感谢。
多年来,但凡党支部老同志生病,她都坚持去医院或家中慰问,热心帮助有需要的老同志联系医学专家;老同志医疗费报销政策凡有变化,她总是不辞辛苦地先去医院熟悉流程,再耐心告知大家如何操作,让老同志们少跑路;老同志去世,她第一时间组织党支部委员去家中吊唁,慰问遗属,送去组织的关怀……她已然忘记自己也到了需要别人关心帮助的年纪。
银发初心的坚守者:用行动彰显先锋担当
2014年,邹冬琴担任湖北省民政厅离退休干部第二党支部书记,她始终把责任扛在肩上、放在心上。这个党支部很“特殊”:成员整体上年龄偏大,90岁以上的就有7人,平均年龄79岁;部分老同志身体较差,有的还患有重症;很多老同志的子女不在身边。怎么把党支部建设抓起来?她一直努力在实践中寻找答案:既要做学习的“理论专家”,又要当活动的“热心领队”,不断开拓路径,致力于将党支部打造成老党员的精神家园。
党支部除每月集中开展理论学习外,许多党员每天下午会自觉到党支部活动室阅览书籍报刊、互相交流,风雨无阻。针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老同志,她结合“敲门行动”开展上门服务,每年服务近70人次。在她的带动下,党支部学习流程日益规范,老同志学习热情高涨,不仅坚持集中学习,还非常注重学习效果。因故不能参加学习活动的老同志,都会主动写请假条、打电话请假;几位年过90岁的厅级老领导,只要在家都会按时参加学习活动;98岁的抗战老党员周浩英还经常撰写学习心得,主动向组织汇报思想;一位曾身患绝症的老同志虽双耳失聪,但学习从不缺席,每次散会后都通过阅读会议记录和文件掌握相关内容。
在她的带领下,党支部获得了各级多项荣誉表彰,先后被评为“全省离退休干部示范党支部”、“全省先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厅直系统“红旗党支部”。她本人连续多年被评为厅直系统“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
当被问及为何如此坚持,邹冬琴笑道:“虽然我已经从‘小邹’变成了‘邹奶奶’,但我始终还是‘民政人’,为民服务是本分。”她还说,这些老同志在战争年代流过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洒下汗水,为他们服务是应该的。
邹冬琴的故事,串联起一名民政干部从青丝到白发的坚守。她的事迹也印证了:民政为民,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生的践行。
中组部老干部局微信公众号
“离退休干部工作”
湖北省委老干部局微信公众号
“湖北老干部”
湖北省委老干部局官方客户端
“湖北老干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