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大悟这片红色热土上,有这样一位老人用一生书写着对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坚守。他笔耕不辍,十几年如一日地挖掘大悟的红色记忆,被誉为“党史金牌宣讲员”“红色文化挖掘机”;他全身心投入关心下一代工作,19年如一日,为贫困学子四处奔走,募集助学资金150多万元,资助1000余名孩子,助力100多名学生重返课堂,为红色老区点亮希望之光,他就是大悟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调研员陈义万。
“红色守望者”陈义万:桑榆情暖革命老区 红色传承照亮未来

一种坚持,厚植红色情怀
大悟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地处大别山西端南麓,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49 年新中国成立的28年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时期,这里有16万人投身革命,7万多人流血牺牲,走出了徐海东、刘华清等37位开国将军。作为生于这片红色土地的共产党员,陈义万深感挖掘大悟革命历史,使其成为宝贵精神财富的责任重大。
“大悟是全国十大将军县之一,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如中原军区旧址、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杨松故居等。这些红色‘富矿’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何挖掘好这些资源,释放红色动能,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谈起投身发掘大悟红色文化的初心,陈义万动情地说。
蒋家楼子,这个位于大山深处的小村庄,见证了革命历史的辉煌时刻。1943年,鄂豫边区党委扩大会议在此召开,史称“蒋家楼子会议”。李先念曾评价,这次会议在新四军第五师和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陈义万冒着炎炎烈日,只身徒步12公里来到蒋家楼子。村里的老人们热情地分享着当年的故事:“新四军第五师的战士们和老百姓亲如一家,他们给老百姓送柴火、送银元,还和村民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陈义万被深深打动,回到住处后,他忘记了饥饿和疲劳,笔耕不辍,直到东方破晓,完成了《蒋家楼子会议中的军民情谊》一文。这篇文章一经发表,便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被编入《红色故事里的大悟》文集。
“只有深入现场挖掘第一手资料,才能提炼出动人的红色故事。” 为了进一步丰富大悟的红色文化内涵,时年62岁的陈义万带领摄制组,沿着红四方面军的战斗足迹,穿秦岭、越巴山,途经鄂、陕、川、渝四省多个县市,拍摄了《西路军中大悟人》等一系列专题教育片。
现任大悟县档案馆副馆长的何烨明当年曾和陈义万一路同行,见证了拍摄中的点滴。“那时候拍这个片子没有项目经费,经费都是从办公经费里节约的。拍摄中,陈主任一路走来,为这些人的牺牲而感动落泪。拍摄路上,很多地方都是海拔三四千米,拍摄团队几次遇到危险。有时下着雨,下面就是万丈悬崖,拍摄路程非常艰难,大伙都非常害怕,我就自己开车,让陈主任在下面走。他完全是凭着对革命者的景仰之情带领我们完成这些艰苦的工作。一个60多岁退休的老同志没有担当和吃苦的精神,是不可能完成这些事情的。”何烨明回忆道。
有人好奇地问陈义万:“您已功成名就,怎么还那么拼命呢?”陈义万淡然一笑:“革命先烈的事迹是宝贵的精神文化,采集红色史料、发掘红色故事、再现红色历史是我们大悟人的责任和神圣使命!”
十几年如一日笔耕不辍,陈义万已整理红色文化笔记11本66篇约13.25万字,撰写红色文化宣讲报告27篇,出版了《红日映照大悟山》等6本书籍,制作红色文化课件4个,相关文章入选《中国新四军历史研究全书》以及《地方革命史研究》刊物。
一颗红心,永葆政治本色
作为入党50年的老党员,陈义万常对身边人说:“共产党员不论在什么地方,都要生根开花结果。”从参加工作的那天起,他就打定了主意,党要他干什么就干什么,发誓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党。对党的无限赤诚、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热爱,造就了他对工作的无限投入、无私奉献。
退休后,陈义万被推选为县人大常委会机关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开启了他人生又一段意义非凡的旅程。
他深知自己肩负着“领头雁”的使命,于是将政治理论学习视为首要任务,全力以赴地投入其中。无论是集中学习还是分散自学,他总是以身作则,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在每一次党支部集中学习中,他都能结合党支部工作实际和党员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精心构思学习计划,用智慧和热情为党支部党员们讲解党的创新理论。至今他已撰写读书笔记和心得文章20余篇、2万余字。
他乐于做同志们的“知心人”,经常性开展“敲门行动”,用脚步丈量社区的每一个角落。每当得知有老同志因病入院或家庭发生困难,他总是毫不犹豫地放下自己的事,风雨无阻,第一时间赶到他们身边。他轻声问候,用温暖的双手传递党的关怀与温暖。“红色爷爷”黄世鹏生前长期一个人居住,陈义万经常上门和他拉家常、话家事,关心他的生活起居和身体状况,听他讲述大悟的红色故事,并认真地做好记录。
生活中,陈义万将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视作心中最沉甸甸的牵挂。他包保的小区,建设年代久远,自来水管理制度不够规范。水费缴纳方式更是有些简单粗暴,采取“平均主义”,于是矛盾悄然滋生。他得知这一情况后,带领社区工作人员分片区分楼栋召开居民会议,征求意见、疏通情绪,在征得一致同意后,找到自来水公司、住建局等单位,协调进行自来水智能改造。通过改造,保障了水费公平合理,解决了居民用水顺畅的问题。
陈义万常说:“我们虽然退休了,但党员的责任从未退休。”这质朴而坚定的话语,是他内心深处最真挚的誓言,也在无声中化作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他以身作则,引领众人携手并肩、齐心协力,在奉献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他积极通过开座谈会、议事会、上门走访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银发智囊团”的重要作用。小区道路黑色化改造时,陈义万带着一群老同志主动请缨,化身为协调员、宣传员,奔忙在改造现场的每一个角落。他们穿梭于尘土飞扬的施工现场,穿梭于居民的家门之间,用耐心和真诚与居民沟通,化解矛盾,协调解决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了引导居民共建美好文明家园,他带领着大家,不断攻克小区停车难、出行难、垃圾乱堆乱扔等一系列“顽疾”……他用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
在他的影响下,几年来党支部涌现出“荆楚楷模”黄世鹏、积极开展老促会工作徐和生、挖掘红色资源传承人曹汉厚等一批老同志典范。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的真正含义。
一份执着,彰显胸怀大爱
“能为青少年做点事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幸福。”这是陈义万在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岗位上坚守的动力源泉。近二十年的时光里,他尽心尽力,乐此不疲。为了挖掘好、宣传好红色资源,他在普查的基础上,组织起“五老”队伍,通过他们的力量,引导更多青少年感知党的历史和红色故事,懂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2009年,陈义万牵头成立了“圆梦大学希望工程基金”,并带领相关部门的同志,跨越千山万水,到天津、沈阳、贵州等地寻求家乡在外成功人士的援助。经过不懈努力,累计募集助学资金150多万元,资助贫困学子1000余名,并常态化开展“希望工程圆梦行动”,点亮了贫困学生的希望之光。在资助过程中,孩子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说得最多的是:“谢谢您,给了我们拥抱未来的机会。”
在募集资金助学之外,陈义万个人也在困难儿童帮扶的道路上默默耕耘,用无私的爱为孩子们点亮希望之光。在大悟县新城镇朱湾村,有一位年仅8岁的小朋友,父母离异,父亲长期在外打工,他只能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家庭条件十分困难。陈义万得知这一情况后,毫不犹豫地决定伸出援手。他从自己的退休金中拿出一部分,通过麦田社会公益组织,承诺资助这个孩子一直到高中毕业。
2025年1月21日,寒风凛冽,陈义万心中仍牵挂着贫困孩子。他冒着严寒,再次来到这位小朋友的家中,为孩子送来了老伴精心挑选的棉衣和新学期的学费。他的善举不仅为孩子带来了物质上的帮助,更给予了孩子心灵上的慰藉和前行的力量。
为播撒红色种子、传承红色基因,引导教育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陈义万多次走进校园宣传党史知识。他撰写的《赤胆忠诚勤为民——开国大将徐海东的红色家风》入选孝感市关工委汇编的《孝感好家训》;制作的《传承红色基因,重塑时代新人》《西路军魂铸丰碑》宣讲课件,被湖北省司法厅评为“2023年、2024年湖北省社区矫正对象集体教育十大优质课件”。他始终把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放在首位,2025年1月6日,他不畏严寒,来到大悟最北边的宣化店镇,为金山中学即将参加中考的100多名学生作题为《讲好红色故事 做青少年的点灯人》的宣讲,让红色的火种在孩子们心中继续燃烧。迄今,他累计宣讲党史知识110余场次,受众达2.4万人次,被孝感市关工委评为“党史金牌宣讲员”。
如今,陈义万依然在红色的道路上勇毅前行。他的脚步虽已不再年轻,但他的心依然炽热如初。他用一生的奉献,为这片土地种下希望的种子,让红色的火种在新时代的春风中继续燃烧,照亮未来,温暖人心。
中组部老干部局微信公众号
“离退休干部工作”
湖北省委老干部局微信公众号
“湖北老干部”
湖北省委老干部局官方客户端
“湖北老干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