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发挥作用
我们的生活比蜜甜
发布人:老干局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8-08-06 浏览次数:18674
我们的生活比蜜甜
襄州区双沟镇离退休干部党支部 张志成
 
  当13亿中华儿女沐浴着2018年的春风,踏着十九大的鼓点,向着新时代目标奋进时,我们的耳畔荡起一代伟人邓小平40年前的预言:只要我们大家团结一心,同心同德,解放思想,我们就一定能够加快新长征的步伐,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把我国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1978年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报告)!
  40年岁月在浩渺宇宙时空里只是短暂的一瞬,却足以使华夏这块古老大地铺展出灿烂辉煌的历史画卷。
  一、农业改革迈大步
  1977年6月,中央政治局委员万里调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在深入农村调查研究中,对农民的贫困生活状况感到震惊。他曾回忆:“我这个曾经在城市工作的干部,不能说对农村的贫困毫无所知,但是一到农村具体接触,还是非常受刺激。原来农民的生活水平这么低啊,吃不饱、穿不暖,住的房子不象个房子样,门窗都是泥土坯的,连桌子、凳子也都是泥土坯的,找不到一件木器家具,真是家徒四壁呀。解放几十年了,不少农村还这么穷!我不能不问自己,这是什么原因?”他又说:“我刚到安徽那一年,全省28万多个生产队,只有10%的生产队能维持温饱;67%的生产队人均年收入低于60元,40元以下的约占25%。我这个第一书记心里怎么不犯愁啊!”
  安徽省老百姓穷,我们这儿也不富裕。彼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集体所有制,推行“政治挂帅”、“农业学大寨”、“记大寨分”,后来极左路线又继续发展,取消社员家庭副业,割“资本主义尾巴”,使平均主义和“吃大锅饭”现象泛滥,又加之耕作粗放,广种薄收,科学种田水平低下,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很多农民成了“吃粮靠供应,用钱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三靠”户。农民抱怨“岗大土地薄,耕牛畜力弱,种的豆子不结角,离了红薯不得活”。现在,细米白面多了,肉食多了,把红薯当水果吃,而在那年代红薯是主粮。从秋天收红薯,到第二年春末夏初,一天三顿要吃两顿红薯。刚开始吃时,还是满心欢喜。蒸熟的红薯,带着一种板栗的香甜,连吃三四个月,每天吃,肠胃也开始抗议起来,那时最大愿望就是能顿顿吃上白米饭和白面馍。
  1978至1979年,安微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不甘贫穷,悄悄地签字划押包产到户。结果农民家家储存数千斤粮食,1980年年初,万里从北京带回新消息:在胡耀邦的主持下,将原来农业政策中“不许包产到户”中的“不许”改为“不要”。一字之差,却为中国农村改革之路打开了一扇门。同年,万里到凤阳小岗村调查研究时说:“这回讨饭庄不再饿肚子了!”
  从1980年开始,我们双沟先后推行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包产到组到户等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1982年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所有权归集体,种植权属个人,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经营,取消了按工分分配。农民种植的农产品收入采取“先国家、后集体、剩多剩少归自己。”除向国家交售征购、统购、派购任务和向集体交纳提留款外,其它收入归农民个人所得。这一惠民政策极大地调动农民积极性。
  1982年,高营村黄凤云,全家6人,丈夫在外地工作,家庭承包土地13亩,她积极钻研农业技术,科学种田,获得大丰收,除满足口粮和种子外,向国家交售余粮11738斤,超粮食征购任务10853斤,人平贡献1756斤,成为双沟镇实行大包干生产责任制后,第一个向国家交售万斤粮食的农户,当年被公社评为特等劳动模范,奖励“永久牌”自行车一辆,披红戴花,先后被县政府评为特等劳动模范、襄樊市特等劳动模范、湖北省劳动模范,受到省长黄知真亲切接见。1983年更是被全国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在她的带动下,双沟镇专业户、万元户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好一派“千帆竟发学先进,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景象。
  1984年,根据中央精神,土地承包期20年不变;1988年起国家取消向农民派购生猪、鲜蛋任务;1995年取消粮食、油料征购任务;1998年取消棉花统购任务;2004年开始对农民购买农机具给予补助;2005年起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各项提留并向农民下发种粮补贴和良种补贴;2006年对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进行了延长和完善;2017年党的十八大明确规定土地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不变。农民吃了“定心丸”感到种地有望头、有干头、有奔头,发家致富像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二、农民住房变了样
  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名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开篇是: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这是对我们双沟镇建国前后和改革开放初期农民住房的真实写照。
  经济不发达,物质匮乏,广大农民住房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以色列”的土坯墙、茅草房,但遇狂风暴雨,墙被击倒,房顶的茅草被无情的狂风刮跑,“长夜沾湿何有彻”的凄惨景象是常有的事。
  改革开放初中期,砖瓦是紧俏物质,农民想买机制红砖遥不可及——除非“走后门”。但“走后门”毕竟是“极少数”。没办法,只有自己搬砖做瓦,村村都挖有土窑,自然也有了窑老板。做瓦技术含量高,只有少数聪明人会做,瓦成了大问题,农民只得把芭茅打成帘子(雨雪天盖砖瓦坯用之),用板车拉到监狱办的梁坡砖瓦场和团山砖瓦厂“以物换物”,三床帘子换一块红瓦(红瓦九角钱一块)。我家住在农村是个“半边户”,两间瓦房的大瓦都是媳妇打芭茅帘子与人合作用板车拉到团山砖瓦厂换的,两天跑一趟,往返近200里,来去都是重载,起早摸黑,双脚打满了血泡。
  1984年改革刚三年,我们双沟程冢村当时有八个村民小组383户,1300多人,住房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道路宽度,分别建起一栋栋大瓦房,整齐、美观、洋气,受到襄阳县委县政府表扬,引来周边乡镇村组干部前往参观,惊叹不已。
  现如今农民住房又是一番景象,将美丽乡村建设的精气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刘大湾村原来是落后村,农民住房横七竖八,杂草丛生,泥巴路难行,晴天是“扬灰路”,下雨是“水泥路”。近三年,在村党支部领导下,新建党群服务中心,改造住宅,微派式庭院错落有致,最先用上自来水,安装路灯,改造后的堰塘,荷花飘香,村里村外,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格桑花引人注目。2017年被国家评定为全国文明村。
  郑张营村辖6个组,3个自然村,村支两委会通过村民议事会议定,整合土地资源,把居住分数、地势低洼、道路难走的农户异地搬迁,事前由村里统一建造好生态宜居小洋楼,而后让群众入住。除此之外,对原有房立面进行改造,新修文化广场两处5423平米,安装路灯168盏,硬化道路和庭院11800多平米,建文化墙200块,修排污管网2484米,建花坛2622平米,改造水塘3口,兴建水冲式公厕两座,每个组放置垃圾箱,固定8名保洁工,全天侯保洁。入村、沿路、依水栽植桂花、香樟、冬青和红叶石楠树11万多棵(含花坛植树)。目前正在筹集资金修建清乾隆年间建成的泥沟圈古民桥,在双朱路拐进该村路口的明显处建一座雄伟、壮观微式牌坊。着力打造集休闲、观光、娱乐于一体的美丽乡村旅游景点。
  三、农村处处新景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镇中小学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办有特色学校的办学宗旨”,本着抓常规、促课改、提质量、创品牌的整体思路,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努力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使全镇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择校热”盛行的大环境下,不仅留住本地学生,还吸引周边乡镇的孩子前来就读。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普遍开展。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根据《通知》精神,双沟镇从2004年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该制度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觉参与,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救定资、保障适度、大病统筹、小病补偿、公正公平、民主监督,从2018年开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医疗合并为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现有74000多人加入。农民高兴地说:义务教育政府包,住院看病能报销,困难还能吃低保。
  国办与民办福利院并存发展。双沟镇现有国办中心福利院和金营福利院。中心福利院占地面积28.5亩,有房屋70间,院内建有院民宿舍、食堂、娱乐、浴室、办公室、水塔,2000年镇政府投资8万多元新建休闲亭,新修水泥路,绿化了环境,成为公园福利院。入住118人,其中五保户74人。年龄最大的88岁,最小的46岁。2010年之后,农民自发开办“小棉袄”“益寿园”等6家福利院,入住孤寡老人、残疾人500多人。他们开有菜园、种有果树,还养有鸡鸭,院子里充满农家风情,其乐融融。
  各村(居委会)配置农家书屋共44家,图书分为政经类、文化类、科技类、生活类、少儿类、工具类和其它七大类,近20万册,其中池阳新村农家书屋近2万册。广大农民群众利用农闲时间到此看书学习。
  没有全民的健康,就没有全民的小康。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全民健康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体育健身需求越来越旺盛,参与体育健身的热情越来越高涨。1996年我镇被国家农业部、国家体委、中国体育协会联合命名“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2013年襄阳市体育局、老年体育协会确认并授牌东王岗为“老年体育示范村”。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镇委镇政府对群众文体活动很重视,下发《关于成立双沟镇村(社区)老年体育协会的通知》,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领导,投资200多万元,在双南村新建一个占地25亩的公园式广场,并高标准地进行绿化、硬化、美化、亮化,安装健身器材。晚饭后成群结队的人们来广场跳舞、唱歌,消遣娱乐。全镇各个村先后都建起文体广场,都安有健身器材,都有舞蹈健身队,区老年体协每年对舞蹈队队长轮流培训舞蹈技术,计划用三年对区镇村三级舞蹈队队长普遍培训一次,为合格者发给“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镇老年体育协会联合文化站已连续四年对各村舞蹈队集中展示交流活动,推动和促进全民健身运动。
  改革开放40年,农民生活从贫穷到温饱,再由温饱进入小康,真正诠释了农村一句俗话:吃着甘庶上楼梯,步步高节节甜。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国家富强了,人民才能幸福!
关闭